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股孔列相隔宽阔,有鳞8-11枚。前眶上鳞长于后眶上鳞;颔片相接处至领围的一纵列鳞22-35枚。腹面一横列鳞14-18枚。背部有纵行的浅纹及白斑。
形态 体形粗壮或较纤长,略为平扁。头体长44-77mm,尾长56-112mm。吻尖出,约与头的眼后部等长,吻鳞高大于其宽度。鼻鳞3枚,上鼻鳞紧接吻鳞;下鼻鳞形长,与第一、第二上唇鳞相接;后鼻鳞小,与前颊鳞、额鼻鳞相接。额鼻鳞单枚,大而 略呈菱形。前额鳞2枚,内侧彼此相接,后缘的内、外侧分别与额鳞及眶上鳞前方的小鳞邻接。额鳞大,前宽后窄似圆盾,后部外侧与两边的眶上鳞相接,后缘紧接一对额顶鳞。顶鳞1对,覆于后头部;顶间鳞小,介于顶鳞及额顶鳞之间。无枕鳞。眶上鳞2枚,前眶上鳞较长。颊部微凹,颊鳞2枚,前颊鳞较小。睫上鳞5-7枚,以一纵列粒鳞与眶上鳞相隔,第一枚上睫鳞最长大;眶下鳞3枚,中间一枚在眼下部起棱。上唇鳞9-13枚,下唇鳞7-9 (10)枚。下眼睑不透明,覆有较大的粒鳞。颞部被细鳞,但于眼后上部的鳞略大。耳鳞显著,耳孔前缘不呈锯齿形。颔片5-6对,前面3-4对于颏鳞之后相接;颔片相接处至领围的一纵列鳞23-25枚。领围后缘游离而略呈弧形,最后一列鳞片大多比较小。
颈与头宽大致相等或稍粗大。背部被平滑的粒鳞。腹鳞排成斜列,一横列鳞14-18枚。前肢短,前伸时只达眼下部或眼角前,除上臂背侧和下臂前缘的鳞片较大外,全被粒鳞;指、爪均短,指长顺序4-3-5-2-1。后肢短,贴体前伸至腰部或肩部,背面被粒鳞,大腿前缘的一列鳞最大,股孔前5-6列鳞片略小;小腿腹面外侧有一列大鳞,内侧一列较小;趾侧扁,有1或2列起棱的趾下瓣。每侧有股孔10-17个,股孔列的间隔甚宽,有鳞7-12枚。肛前区覆有不规则小鳞。尾长超过头体长,几但不及后者的2倍,除背面后部带有弱棱外,均被光滑的尾鳞。
体色及斑纹变异较大,背面灰黄色或褐黄色,后头部的两侧各有3条白色纵纹,起自顶鳞外缘、眶下和上唇的后方,止于肩前部;背有4条浅色纵纹与黑纹相间,有时(鄂尔多斯地区标本)黑纹断裂成不规则虫斑,往后终于尾基部,纹的外侧有2-3纵列黑缘白斑,延伸至尾后专处始隐失;前后肢之间的腰侧有一列黑缘的绿色或蓝色圆斑,往后延续成一条较宽的白色纵带;四肢背面饰有繁多的白斑。尾背两侧各有一纵列白斑,往后消失于尾之中部。腹面黄白色。幼蜥的体色及斑纹与成蜥相似。
形态 体形粗壮或较纤长,略为平扁。头体长44-77mm,尾长56-112mm。吻尖出,约与头的眼后部等长,吻鳞高大于其宽度。鼻鳞3枚,上鼻鳞紧接吻鳞;下鼻鳞形长,与第一、第二上唇鳞相接;后鼻鳞小,与前颊鳞、额鼻鳞相接。额鼻鳞单枚,大而 略呈菱形。前额鳞2枚,内侧彼此相接,后缘的内、外侧分别与额鳞及眶上鳞前方的小鳞邻接。额鳞大,前宽后窄似圆盾,后部外侧与两边的眶上鳞相接,后缘紧接一对额顶鳞。顶鳞1对,覆于后头部;顶间鳞小,介于顶鳞及额顶鳞之间。无枕鳞。眶上鳞2枚,前眶上鳞较长。颊部微凹,颊鳞2枚,前颊鳞较小。睫上鳞5-7枚,以一纵列粒鳞与眶上鳞相隔,第一枚上睫鳞最长大;眶下鳞3枚,中间一枚在眼下部起棱。上唇鳞9-13枚,下唇鳞7-9 (10)枚。下眼睑不透明,覆有较大的粒鳞。颞部被细鳞,但于眼后上部的鳞略大。耳鳞显著,耳孔前缘不呈锯齿形。颔片5-6对,前面3-4对于颏鳞之后相接;颔片相接处至领围的一纵列鳞23-25枚。领围后缘游离而略呈弧形,最后一列鳞片大多比较小。
颈与头宽大致相等或稍粗大。背部被平滑的粒鳞。腹鳞排成斜列,一横列鳞14-18枚。前肢短,前伸时只达眼下部或眼角前,除上臂背侧和下臂前缘的鳞片较大外,全被粒鳞;指、爪均短,指长顺序4-3-5-2-1。后肢短,贴体前伸至腰部或肩部,背面被粒鳞,大腿前缘的一列鳞最大,股孔前5-6列鳞片略小;小腿腹面外侧有一列大鳞,内侧一列较小;趾侧扁,有1或2列起棱的趾下瓣。每侧有股孔10-17个,股孔列的间隔甚宽,有鳞7-12枚。肛前区覆有不规则小鳞。尾长超过头体长,几但不及后者的2倍,除背面后部带有弱棱外,均被光滑的尾鳞。
体色及斑纹变异较大,背面灰黄色或褐黄色,后头部的两侧各有3条白色纵纹,起自顶鳞外缘、眶下和上唇的后方,止于肩前部;背有4条浅色纵纹与黑纹相间,有时(鄂尔多斯地区标本)黑纹断裂成不规则虫斑,往后终于尾基部,纹的外侧有2-3纵列黑缘白斑,延伸至尾后专处始隐失;前后肢之间的腰侧有一列黑缘的绿色或蓝色圆斑,往后延续成一条较宽的白色纵带;四肢背面饰有繁多的白斑。尾背两侧各有一纵列白斑,往后消失于尾之中部。腹面黄白色。幼蜥的体色及斑纹与成蜥相似。
大小
体形粗壮或较纤长,略为平扁。头体长44-77mm,尾长56-112mm。
生物学
是麻蜥中分布最广的种类,主要栖息于荒漠草原和荒漠,也可随同沙带伸入到干草原的局部地区、黄土高原和东北三江平原。常与各种麻蜥、沙蜥、漠虎(Alsophylax pipiens )、沙虎(Teratoscincus przewalskii )、岩蜥(Laudakia)等同栖一地,生活在沙漠、草原、山地灌丛或岩石缝间,在沼泽草甸的芦苇的小土丘上,也可偶尔见到密点麻蜥。洞穴构造简单,洞口月牙形,宽25-40mm,高15-25mm,洞道下行呈弯曲或平直的单管状,不分叉,全长130-350mm。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及甘肃兰州盆地于3月末或4月初出蛰,而阴山北部草原则于4月上旬出蛰。此时因雄蜥出蛰较早和活动频繁,所以捕得的数量很多。5月份进行交尾,在雌蜥输卵管内已可见到开始发育的受精卵3-4枚,卵长圆形,卵径5-8mm * 4-5mm;卵胎生,胚胎在卵黄上呈隆起的淡黑色斑,随同发育渐成蜥形胚体,然后再长大成蜷曲于卵膜内的雏形幼蜥,待产时的幼蜥体长已达17mm,繁殖产仔期可延续到8月。雌蜥在6月因怀胎常隐身岩石之下或深居洞中,活动强度明显减低,不易寻觅。密点麻蜥全年以动物性食物为主,在地面或爬到灌木上捕食蚂蚁、甲虫、蝗蝻、金龟子、象鼻甲、蜘蛛和昆虫的幼虫,其中尤以象鼻甲科、金龟子科、蚁科种类所占比例最大。据蜥胃剖检分析发现,4-6月期间,金龟子在蜥胃内出现的频次可高达50%-80%,同时蚂蚁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,但自7月起,密点麻蜥吃金龟子的个体数明显地下降,而虫体较小的象鼻甲在蜥胃中的数量猛增,成了该蜥的主食,显然,这种情况表明密点麻蜥在全年不同时期的食性差异,是与其年龄、蜥体大小及自然界昆虫数量消长规律有密切关系的。密点麻蜥因大量消灭有害昆虫而有益系数高达81.10%,故应予以积极保护。10月份人蛰,青海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动物学家曾在1975年12月18日于新疆奇台县的琐琐和柽柳根系之间,在距离地表1-2m的土壤中,挖出正处在冬眠状态的密点麻蜥。冬眠时的蜥体颜色浅淡,保持着僵硬不动、眼目垂闭、挺直而卧的姿态,大多都是单蜥独穴,但也有三五成群地在一个洞里共眠的情形,经阳光照晒和置于室温条件下便能苏醒过来。
生境信息
是麻蜥中分布最广的种类,主要栖息于荒漠草原和荒漠,也可随同沙带伸入到干草原的局部地区、黄土高原和东北三江平原。常与各种麻蜥、沙蜥、漠虎(Alsophylax pipiens )、沙虎(Teratoscincus przewalskii )、岩蜥(Laudakia)等同栖一地,生活在沙漠、草原、山地灌丛或岩石缝间,在沼泽草甸的芦苇的小土丘上,也可偶尔见到密点麻蜥。洞穴构造简单,洞口月牙形,宽25-40mm,高15-25mm,洞道下行呈弯曲或平直的单管状,不分叉,全长130-350mm。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及甘肃兰州盆地于3月末或4月初出蛰,而阴山北部草原则于4月上旬出蛰。此时因雄蜥出蛰较早和活动频繁,所以捕得的数量很多。
繁殖特征
5月份进行交尾,在雌蜥输卵管内已可见到开始发育的受精卵3-4枚,卵长圆形,卵径5-8mm * 4-5mm;卵胎生,胚胎在卵黄上呈隆起的淡黑色斑,随同发育渐成蜥形胚体,然后再长大成蜷曲于卵膜内的雏形幼蜥,待产时的幼蜥体长已达17mm,繁殖产仔期可延续到8月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东起松辽平原的辽宁彰武地区,往西经内蒙古察哈尔南部的正蓝旗、阴山北部荒漠草原、鄂尔多斯高原、黄土高原、甘肃北部、阿拉善荒漠、河西走廊至新疆各地。
辽宁:(彰城)、内蒙古(正蓝旗、苏尼特左旗、二连、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、四子王旗、乌拉特中后联合旗、潮格旗、阿拉善左旗、阿拉善右旗、额济纳旗、贺兰山、巴彦浩特、杭锦旗、乌审旗、鄂托克旗)、新疆(木垒、奇台、哈密、罗布泊、托克逊、阿瓦提、阿克苏、洛甫、叶城、喀什、英吉莎、麦盖提)、陕西(榆林)、宁夏(银川)、甘肃(兰州、民勤、武威、酒泉、祁连、民乐、玉门、疏勒河、张掖、金塔、肃北、敦煌、安西)、青海(西宁、西理沟、大柴旦、格尔木)。
辽宁:(彰城)、内蒙古(正蓝旗、苏尼特左旗、二连、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、四子王旗、乌拉特中后联合旗、潮格旗、阿拉善左旗、阿拉善右旗、额济纳旗、贺兰山、巴彦浩特、杭锦旗、乌审旗、鄂托克旗)、新疆(木垒、奇台、哈密、罗布泊、托克逊、阿瓦提、阿克苏、洛甫、叶城、喀什、英吉莎、麦盖提)、陕西(榆林)、宁夏(银川)、甘肃(兰州、民勤、武威、酒泉、祁连、民乐、玉门、疏勒河、张掖、金塔、肃北、敦煌、安西)、青海(西宁、西理沟、大柴旦、格尔木)。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密点麻蜥在我国有2个亚种,检索如下:
眶下鳞不楔人上唇鳞之间(内蒙古乌审旗约有3%左右的个体楔人上唇鳞之间)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Eremias m. multiocellata
眶下鳞扩大,楔人上唇鳞而达颌缘(新疆和田往西至叶城约有半数的个体不具有此特征)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莎车亚种Eremias myarkandensis
眶下鳞不楔人上唇鳞之间(内蒙古乌审旗约有3%左右的个体楔人上唇鳞之间)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Eremias m. multiocellata
眶下鳞扩大,楔人上唇鳞而达颌缘(新疆和田往西至叶城约有半数的个体不具有此特征)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莎车亚种Eremias myarkandensis
其它信息
231-236